近年來我國經濟與文化建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在一系列的建設成果面前,在國際信息化社會的背景下,我們需清楚地看到,我國還處在工業化初級階段,仍以加工型產業為主體,產品的技術和創新含量不高,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產品的比例很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一個主要因素。
高等學校面對社會形勢,要承擔起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的歷史使命,必須持續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建立獨具特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工業設計專業就業領域是廣泛的,如:設計管理和設計戰略,設計開發,設計表現,模型制做,設計推廣,設計調研等。
在這樣一個大的廣角里,設計教育與市場需求出現脫節現象,說明我們的設計教育的質量亟待提高,因此,教學體系的科學性、完整性,如教師的定位、產品及其歷史情境、材料工程制造技術,科學研究是我國工業設計教育新需要解決的焦點問題。
一、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能
教師作為學科建設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設備外觀工業產品設計《醫療器械營銷實務》項目化教學方案設計的主體,一方面承擔著設計教學,另一方面是設計實踐工作的執行者,在設計教育改革中首當其沖。
在信息化社會里,多媒體技術、通信、網絡技術已經滲透到設計教育的各個方面,改變了傳統的學習和傳播的方式,沖擊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同時也拉開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的序幕。
信息獲取渠道多樣化,便捷的學術交流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獲取專業知識的手段,教與學逐漸轉變為一種新型的合作關系。
信息交流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使學生能更方便、更自主地獲取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打破了傳統人際交往的空間和時間的界限,也許出于更多的好奇與求知心理,學生很有可能觸及更多的專業知識點,某些知識點甚至可能已經逾越任課教師的知識范圍,教師的知識權威性面臨著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能,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則通過整合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有效地串聯較為散亂的、科學的知識點,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于是,教師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開始轉化。
目前設計專業的教學方法多是課堂講述,即老師教,學生聆聽并遵循老師的指導。
這種教學方式往往成為教師單向傳輸知識技能的模式,因為在傳統教育背景下多數學生不敢向老師提問,尤其是提出質疑和批判性的問題。
作為設計學科的教師應鼓勵或接納這些提問,提供有效的信息資源與學生一起探討,引導學生尋求學習的最佳途徑,因勢誘導,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此外,現代辦公軟件與設計設備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器械儀器外觀工業產品設計房屋結構設計中建筑結構設計優化分析日新月異,為提高課程設計和組織能力,教師應盡快掌握運用現代的教學技術手段,同時更新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教學需要,貫徹可持續教育思想,著重確定學生學習的目標,完成由傳統的知識傳授型,向啟發型、引導型的教學方式轉變。
二、重視設計與藝術的歷史和理論教學
由于我國早期設計教育是由老一代的教育先驅從西方社會引入的,現代主義設計思想在我國設計教育影響很深。
現代主義設計思想主張美學藝術與工業技術結合,創造合乎功能的新的工藝美,使設計、生產、經濟得到有機的統一。
現代主義設計的源頭是包豪斯的工藝思想,它強調工藝美是體現功能和運用結構的必然結果,并認為傳統是阻礙機器產品設計的因素,認為功能就是美,并忽視了民族文化傳統的作用。
這種理性的觀念,同樣也顯示其偏頗性。
所以,其后又產生重視人性的親近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電子產品造型工業產品設計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與市場探析感和強調個性的多樣化的新的工藝思潮,如人性化、綠色、情感等觀念成為設計思潮的主題。
但是在現今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各種思潮澎湃,一方面消費文化方興未艾,另一方面可持續性設計、親和性設計呼聲正高,對于剛接觸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往往顧此失彼,一時間“觀念漂浮”。
因此,要讓學生清晰地了解各種設計思潮的來龍去脈,有效的把握設計發展方向必須注重設計歷史與理論教學的系統性;而且,我們的教學內容不僅僅是簡單的陳述羅列,而是應該著重歷史環境的分析,提供更多關于社會時事信息,讓學生能夠自主的分析當前設計發展趨勢。
即使我們很可能會面對各種各樣結論,也要鼓勵他們做出自己的判斷,因為我們不可能對未知的發展做出絕對的定義。
此外,設計歷史的教學還應通過對古今中外藝術設計的欣賞、分析、比較與借鑒,加深學生文化藝術修養。
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將會是本世紀的發展主題,包豪斯的基礎課程的創造者約翰·伊頓教授就曾提出以東方傳統的精神文化與西方的科學進步相結合,以克服現代物質文明帶來的危機。
我們在學習西方現代設計手段技法的同時,更多的重視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逐本溯源、溫故知新,了解我們自己民族文化將會進一步的促進文化交融。
在設計史的課程體系中,需要加強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教學,讓學生能更多的了解傳統藝術的精髓;特別是中國古代造物設計史,在部分設計學院甚至沒有開設相關課程。
三、技術教學與制造工程接軌
一份名為《工業設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研究》的專題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產品難于適應市場,引進技術難于消化,自主開發缺少系統性,科技成果商品化不得要領。
這些情形正表明影響中國企業振興的薄弱環節始于共性基礎設計技術——工業設計的遲滯,止于共性基礎制造技術——成型技術的貧弱。
”據統計,我國國有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己近600萬人,然而龐大的技術隊伍與技術水平創新能力不高、高新技術含量產品不多,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這里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企業的產品開發和創新機制中,工業設計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地發揮出來,設計師與工程師交流協調困難,造型設計與制造工程脫節。
傳統上高等教育基本都是從宏觀角度規劃管理,劃分“文科”與“理科”兩大體系,而現今交叉學科更能夠推動綜合創新。
工業設計屬交叉性學科,但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文理科分割現象較嚴重,學生的知識結構向一方傾斜。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設備產品外觀工業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專業標志設計教學研究以工業設計文理兩科所使用的專業軟件為例:藝術類學生學習的是Alias、Rhino等曲面編輯功能較強的軟件,工科類學生學習的是Pro/E、UG等數據編輯能力較強的軟件,數據文件在不同軟件之間導入時往往會出現破面或是數據殘留,嚴重情況下數據甚至會完全丟失。
這些問題都會給造型設計師與制造工程師之間的交流造成影響。
因此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適當的增加工程技術、材料知識和模具制造等方面的課程內容。
在設計軟件教學方面需要增加工程類軟件的課程。
以中南大學為例,在2008年的教學大綱修訂過程中就以年級為單位確定:二年級第一學期軟件課內容為AutoCAD,二年級第二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儀器設備外觀工業產品設計冰箱產品開發中塑料件的結構設計學期軟件課內容Alias,三年級軟件課內容Solidworks。
通過本科教育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多種設計軟件,并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成型技術打下良好的技術基礎。
除了對技術課程做鏈接式教學之外,我們還可以在設計教育中開設跨學科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并在設計課中貫徹跨學科角度思考分析以及解決方案,以此來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復合型人才。
同時,我們還應在教學管理體制上建立促進文理學科交叉、滲透機制,進一步強化工業設計的學科邊緣性發展,從而在設計教學、科研活動中實現交叉學科知識的融合和應用。
四、以實踐研究促教學
研究是促進知識進步的基本職能,科技文化知識是教育的營養,研究是可持續發展和自主發展的重要措施。
工業設計學科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通常校企合作為高校產學研一體化首選方式,設計院校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促進高校和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發展高科技產業中的結合,讓企業參與設計教育,讓學校教學更貼近就業。
相比較課堂教學而言,校企合作的研究課題要更為適應產品開發。
為了適應需要,企業應參與協同設計教育界共同確定和評估教學過程。
這種合作關系不是單純的設計教育去機械地適應,也不是從屬于企業的市場行為,而應是設計教育和企業界之間互惠互助的新關系。
通過研究性教學,在滿足教學實踐要求的基礎上,要鼓勵和加強設計創新學科、中間學科和跨學科的知識傳授,為學生自主發展、創造性思維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創造較好的條件。
鼓勵學生從事社會實踐和科研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設計實踐獲得直接經驗。
加強研究性學習,加強對社會、文化的長期目標和需求的關注,尋求設計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以及項目研究的適當結合,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器械設備外觀工業產品設計杭州文化產品設計研究結論
工業設計教育的發展要與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密切聯系,著眼于社會的長期目標和需求,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與創造性工作方法,養成科學鉆研、協作的精神和態度,掌握基本的設計科學方法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設計問題力。
除了設計技能以外,我們還應當加強培養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它包括高尚的品德、對文化傳承的責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儀器器械外觀工業產品設計醫療安全管理網絡平臺在醫療實踐中相關性研究任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等。
責任編輯: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