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鄭澤銘,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工業設計系,研究生一年級。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產品的個性化設計滿足的是高層次上的需求,包含了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對于吸引用戶來說是有很大的意義的,本文意在探究設計師在設計一款產品時需要給用戶留下的“自由發揮的個性空間”的尺度問題。
從我們最常見的手機說起,就算蘋果公司每年都要生產無數的手機,但是當蘋果手機到達每一位用戶的手中之后都會變得不一樣,因為手機有很多可供用戶選擇的外設,例如外殼、耳機塞甚至獨立的鏡頭模塊等;同時應用商店中也有數以萬計的應用商品,用戶在購買手機之后馬上就會安裝自己喜歡的應用,選擇自己喜歡的外設產品,用戶購買的不僅僅是手機的硬件,他們購買的也是一種服務,這種服務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個性化的空間;不過仍然有用戶認為這種空間不夠大時,他們就會選擇另一種方式來自己獲取空間――越獄,為什么越獄會被如此推崇?因為它滿足了更多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圖改造手機的愿望,用戶可以更換自己喜歡的主題而不是被運營商所提供的那幾種限制住,這也凸顯了用戶追求更自我化個性化空間的需求,可以借用那句“一千位讀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一萬個用戶就會有一萬臺不同的蘋果手機。
另一個和蘋果針鋒相對的手機系統就不能不說安卓了,他最吸引廣大消費者以及供應商的特點是什么呢?開源性,因為開源性所以現在會有很多安卓系統的變種出現,包括羅永浩的錘子手機系統也是以安卓為基本構架的,很多硬件供應商在預裝系統時也會對原系統做出一定的改變;同時開源性足夠好就會有很多應用,有很多應用就會有很多用戶來選擇,有很多用戶來選擇又促進了開發者的熱情,吸引了供應商的眼球,如此一來形成了良好的循環,才促成了如今和蘋果兩分江山的安卓手機系統。
在此不得不提一個失敗的案例,諾基亞的塞班系統被時代淘汰的確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器材研發工業產品設計產品設計的時尚與實用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但是在提供用戶個性化體驗方面的乏力也是一個不得不被提及的方面。
諾基亞曾經的一大競爭優勢便是它擁有為運營商特制手機界面的能力,這使得諾基亞能夠為運營商提供很多選擇,再通過運營商,服務于手機使用者。
然而,采用這種策略產生了非預期的后果:以塞班系統為平臺的應用軟件的開發者們所遭遇到的高昂的個性化定制成本,以及缺乏直接上市的途徑。
這使得用戶和開發者都開始不買諾基亞的帳,也就最終導致了塞班系統的銷聲匿跡。
值得一提的是,諾基亞仍在生產著可能是世界上最好最結實的手機,但是現在早就不是一個拼硬件的時代。
于是諾基亞后來也積極尋求與微軟的合作,試圖利用windows phone挽救頹勢,到最后整個手機業務都被微軟收購,這種動向早在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的時候就被大眾意淫已久,可是目前前來看,似乎諾基亞復興的現狀仍舊不容樂觀,當年市場份額占據90%以上的電信行業巨頭卻在最近的幾個季度難以擺脫虧損,也的確讓人唏噓。
當然,手機的個性化更多的是體現在軟件、交互界面以及裝飾性更多的外殼上,畢竟手機可以隨機攜帶的外設并不很多;但是當用戶的個性化問題推及到普通的工業產品時,我們能做的是什么呢?是給一把普通的菜刀裝配很多不同的把手?顯然不是這樣的,我認為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給與用戶自由發揮的余地。
樂高積木紅遍全球,并不是因為積木本身有什么奇特,樂高積木的每一個單體都很簡單,但是每個人手中的一套積木都能夠千變萬化,你的每一件作品都可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小朋友會因為自己拿著一千塊積木擺了一個中規中矩長方體而自豪,但是當有人能做出很多獨特的形態時則會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這一方面是個性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會吸引別人的注意獲得別人的贊賞,這也就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器械產品外觀工業產品設計淺談無菌醫療器械生產管理是達到了對于自我實現的需求。
當然積木是一個比較另類的產品――他的本意就是要讓人去排列組合來獲取樂趣,并不是所有的產品給與用戶的個性化空間都是要拿出來炫耀的,不過給與用戶更多地余地會讓用戶有更高的被尊重感,同時也會讓用戶更深刻的覺得這個產品在經過自己的調整之后“為我專屬”,這無疑有助于增加用戶對于產品的喜愛;從戰略層面的角度來講這有利于增加用戶的品牌忠實度,對于品牌以及企業的發展是有長期影響的。
我們知道,每個人的思維都有其普適性和獨特性,人們對于很多事物的了解不盡相同,但卻在某個層次內都有相通的地方;這個道理推及到人機層面也是一樣,我們對待人機關系的思考不盡相同,但是在某一層次下可能是一致的;再拿最簡單的菜刀為例,我們的共識是菜刀是一種可以用來切割食物的工具,但是在有的人眼里菜刀可以是一種樂器,可以演奏美妙的樂曲;在另外一些人眼里,菜刀則可以是一種烹飪器具(這可能就是鐵板燒的起源),設計師如果需要做一把面向大眾的菜刀的話,那他需要做的是把菜刀做成一個良好的可以用來切割食物的產品而不是給他附加樂器或者是烹飪器具的功能,因為雖然這可能會讓一部分人覺得是一種很美妙的設計,但是也會讓另一部分人覺得不可理喻。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再次提出那個話題“好的設計就是沒有設計”,這句話可能的起源是源于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師;后來被小米手機的“雷布斯”雷軍套用,就成了“沒有設計的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通俗了不少,但是本意還是一樣。
沒有設計的設計并不是指的那些隨意妄為,不考慮設計因素的產品,而指的是在充分為人考慮的基礎上讓人渾然不覺的設計,當然我在這邊更想分析的是雷軍的這句,小米手機的外觀向來以“沒有設計”著稱,但其實我們可以看到I phone本身也幾乎沒有什么可以拿出來說的設計點,I phone優秀的地方
廣東深圳專業理療設備產品設計公司GE醫療下鄉都與科技結合在了一起,而產品設計本身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傾向性的中性化設計(雖然在蘋果最近推出的I phone 5s和5c開始出現了相應的色彩,但是相對來講整個手機的設計還屬中庸);這與早年的那些一出就是幾十個顏色系列的手機或者是現在諾基亞還在出的彩色手機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但是我認為這一點正是把握住了人對于手機的最基本認識――的確,有很多人認為手機殼應該是紅色的也有很多人認為它應該是綠色的,但是這些都不在蘋果的手機上體現,我給出的是白色的,你喜歡的顏色可以通過外設――手機殼來實現,手機本身只實現了手機的功能,而手機應具備的基本功能是沒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儀器工業產品設計水電站機組輔助設備設計探討有人會否定的。
當然,
廣東深圳專業真空拔罐器產品設計公司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方法研究現在的手機功能肯定不僅僅指的是可以打電話。
我認為今后設計師應該更專注于的設計層次是他們針對的用戶有較大的集體認同感的層次,當然,如果是一個產品推出幾個系列,的確是可以根據不同群組用戶的基本需求進行分析的。
但是在一種面向大眾的產品上進行過多的個性化設計的確得不償失。
這就是設計中的“度”,為了更好地闡述我的觀點,我拿傳統中國畫來進行說明,傳統的中國畫講究留白,留的多了就顯得畫面太空,留的少了就太滿,顯得俗氣;你必須要給看官們一個思考的空間。
拿到設計上來說就是我們要給用戶自由處理的空間,如果這些空間太小,用戶會覺得不適應,上文提到的越獄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給用戶留的空間太大則會讓用戶顯得無所適從。
如何把握這個度?設計師的設計如何做到及讓消費者滿意于設計時提供的服務同時又不感覺設計本身包含太多的束縛和約束?這需要從用戶對于產品的最基本要求出發,但是我們要明確的是我們需要分析的是我們的用戶,而不是所有人,很多人抱怨某些專業軟件不好用或者很多功能沒有符合自己的心意,這大部分時間不是軟件的錯,普通用戶來操作針對專業用戶設計的軟件肯定會覺得乏力,畢竟針對的用戶不同。
每一個產品只要處理好自己與相應的用戶之間的關系就好,不要要在意太多。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用戶群體對于產品的認知,我將這種認知分為兩種,第一是產品外觀上的認知,另外一種是產品功能上的認知。
以數碼相機為例,我們對于它外觀上的認知雖然會有區別,但是至少要有機身鏡頭兩部分,鏡頭要是圓的,機身則是偏向于方的;功能上必須能照相,這是不可討論的,照相調節的基本機制都要有。
那我們可以說,這就是針對大眾用戶設計的最基本的相機,也就是普通的卡片機,也是按照這個原則來的。
但是針對新聞記者的產品又是另外一個樣子:為了滿足后期裁剪以及印刷的要求,顯然要有更大的圖像傳感器;為了應付會出現的抓拍場景,就必須要有快速對焦的能力,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高感;為了應對即時傳輸照片的功能這些相機大部分有wifi功能,有的甚至有網線接口;佳能的1D X以及尼康的D4都是這方面的代表,同時為了具備良好的存儲性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器材結構工業產品設計醫療劇里看醫療圈能這種相機都是用CF卡作為存儲將設備,與普通相機的SD卡相比性能更加優越。
而對于風光攝影師來說快速對焦不是主要的需要強調的功能,更大的感光元件、更好的色彩解析能力又成為需要最主要考慮的原因。
顯然這些“度”不可以混用,我們很難想象一個體育攝影記者在拿著卡片機拍東西,我們也不會適應一直帶著沉重的中畫幅相機外出旅行,當然因為技術應用導致的價位區別也是劃分用戶群體的一個主要原因。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同一種產品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這種“度”是不同的。
既然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學著合理利用這個度來設計產品,不放任自流也不過度干涉。
德國工業設計師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提出的好設計的十個原則被很多設計師奉為圭皋,其中好的設計應該讓人理解,不花哨,并且真實客觀,我覺得表達出了設計的度的本質。
讓人理解必須建立在深入了解用戶群的基礎上,不花哨必須講究形式追隨功能,而客觀真實要設計師必須做到遵從客觀規律和數據事實而不是去主觀臆想,做到了這三點就能把握好產品設計中的“度”,在能夠充分為用戶服務的基礎上不添加無用的功能和繁復的裝飾。
不過作為一名設計師在把握產品之間的“度”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所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設計師所擔負的社會責任感――雷蒙德?羅維曾經說過,“我最喜歡的曲線就是銷售量上漲的曲線”,這在高度商業化的設計浪潮中固然沒有錯,但是設計師不應該成為人類縱欲的媒介,有很多銷售量很高的設計可能正是很好把握了這個“度”,充分滿足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進而驅使消費者的購買,然而這一定會導致資源的浪費以及不良社會影響的產生,由此來看,我們設計師需要把持的“度”不僅僅是在設計上,也是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產品外殼工業產品設計2007年最佳產品設計設計與自然與人類社會的一種平衡。
設計意圖創造一種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真正意義上的和諧。
但是現在很多時候我們的設計的確是在被資本利益牽著走,我們不再需要經久耐用的設計,因為我們會經常更換新的產品;如果一個人的手機幾年都不更換一定會惹人白眼,這些東西不僅僅體現在消費上,感情也是一樣――我們的感情不再經久耐用,而成了一種可以隨時更換的“消費品”離婚率在當今社會居高不下,竟然也被認為是用于追求真愛的表現,不得不說現在社會實在是相當浮躁。
不過好的是就算在這個紛繁的社會里還是有人讓我們看到希望,他們或者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或者為了自己的夢想隱忍前行,我想說這些人才是時代的脊梁,當然在設計界中也不乏堅持自己的理念不為時代左右的設計師們,以及為了發展祖國設計事業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們,他們都是我們的楷模。
最后我們設計師作為能夠左右人類行為的人,在設計的過程中一定把握好人與產品之間的度,也要把握好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度,才能真正做出好的設計。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