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興”之法是中國傳統的詩歌創作手法,也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之一。
文章研究探討了將此法用于產品設計創意之中,旨在發掘我國自身傳統創造文化,探求中國式的創意方法,為變“中國制造”為“中國設計”做出從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儀器器材工業產品設計淺談老年人電子產品設計思維根源上的創新嘗試。
關鍵詞:產品設計 比興 創意 中國設計
一、引言
150年前,“中國制造”是一個意味著高級、精致和卓越品質、文化品格和生活趣味的概念。
而在今天,“中國制造”卻已淪為低劣、廉價與無處不在的代名詞。
近10年來,變“中國制造”為“中國設計”的呼聲越來越強,也成為一代工業設計師們奮斗的理想。
而所謂“設計”,從本質上說其實是一種不斷發現、理解與改進生活方式的過程,這個過程起源于思維,而設計的品質更取決于思維的獨特性與深入性。
故要創立“中國設計”則首先要在“中國創意思維”下功夫,發掘傳統文化中可供借鑒的、開發適合中國人思維的創意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此出發,本文中以中國傳統的詩歌創作“比興”之法入手研究,對產品設計的創意方法進行探討,并輔以近年來的優秀的“中國設計”案例,結合自己的思考在此課題下進行探索。
二、“比興之法”引入產品設計創意
?。ㄒ唬└攀?
“比興”之說最早見于《周禮?春官》中的“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儀器器械外觀工業產品設計“醫療辦公大樓”風、賦、比、興、雅、頌”之“六義”,是對《詩經》中的詩歌創作風格及手法的總結,其中“風雅頌”是樂調,“賦比興”則是表現手法。
在后世的研究中,“賦”主要作為與“詩”相對的一種文體,而“比興”手法,核心在于“物雖胡越,合則肝膽”,作為一種普遍的創作手法得到了深入廣泛的研究與推廣,同時這背后的體現思維模式也成為我國重要的藝術傳統之一。
?。ǘ┮氲囊罁?
本文研究中試圖將詩歌創作中的“比興”手法的用于產品設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儀器器材工業產品設計工業設計:廣東產業升級新引擎計創意的構思之中,是因為無論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產品結構工業產品設計醫療證明是詩歌創意還是產品的創意的產生,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根據創意的普遍認可的定義,創意產生,在機理本質上是指在舊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建立正確有效的新的信息鏈接的建立聯系而產生新的組合獲得對事物的新的理解認知。
而“比興手法”的核心在于“物雖胡越,合則肝膽”,也即是說“從兩個表面上看起來毫不相關的事物中,如能有一點相互聯系,則可以像肝和膽一般相親。
”也即是惠施所說“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是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
從此角度說,“比興”手法雖是起源于詩歌創作,但其本質上也是啟發創意的一種方法,可借鑒推廣到產品設計的創意之中。
三、“比興之法”研究
?。ㄒ唬├碚撗芯?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特別有《比興》篇,他論述道:“比者,附也;興者,起也。
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
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譬以記諷。
蓋隨時之義不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
”“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
”也就是說,比是依據類來作比以說明事理,興則是以小喻大,托物言志;“比”在方法形式上沒有一定:或者比聲音,或者以形貌作比,或者比心情,或者比事物。
比興手法的核心在于“物雖胡越,合則肝膽”。
著名的現代作家及文藝理論家錢鐘書也曾就兩類極不相同的事物之間相同、相似之處評價說:“不同之處越多越大,則相同處越有烘托。
分得越開,則合得越出乎意料之外,比喻即越有新意,效果越高。
中國古人說不能‘以彈喻彈’,又說‘凡喻必以非類’,正是這個道理。
”
總結起來,“比興”二法都是將“物”“情”“理”相融,以比喻等方式,表達思想或感情的方式。
區別在于比是明喻,興是隱喻;比是“言理”以致“言道”,興則主要是為抒情;比是情在景先(索物言理),興是景在情先(觸物起情);比重視推理的邏輯性和論辯的有效性,興則更重詩歌的情感基調的營造。
將“比興”手法應用于產品設計,重點在于能夠以“物”傳情達理,將文化的內涵融于“物”中。
?。ǘ坝^物比德”的傳統
“比興”之法不僅是中國古代藝術創作的手法,也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之一;“觀物比德”的思想即是這種傳統一個重要應用;具體表現為“天人合一”的認識觀和“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中國古人習慣于在“天象”“地法”和“人事”之間作聯系,即把“天地人”看作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系統,互相聯系、彼此依存而且以經驗為基礎,重視人在系統中的體悟。
由此衍生出了一種重要且獨特思想方法“觀物比德”,即以人與物的類比,用自然之物的外部特征與天然屬性來與人的品德、精神相聯系起來,將物性與人性合一,自然之美與人的精神相統一,盡顯人與相融相生的和諧之美。
《論語?子罕》中有云:“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孔子家語》有“芝蘭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
”將蘭與君子互為觀照,君子之品行顯露無遺;范云《詠寒松》:“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
”人的德行品質,蘊含于自然物象之中,都是觀物比德的“比興”之法的實際應用例子。
四、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初探
?。ㄒ唬┯^物比德
中國自古對“竹”有特殊的審美趣味。
從其外形的特征上,中國人賦予它獨特的精神內涵,在千年的文化傳承中,“竹”對于中國人,已經從一種植物推廣深化、漸漸演化成為了一種吉祥、美好而高潔的象征,承載了諸多的歷史、道德及社會意義,這樣的文化傳統在其他任何一種文化中都是罕見的。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設備器材工業產品設計面向產品設計的知識推理綜述 以“竹”為基礎,意外設計巧妙地將“墨竹”的意象融入了當代人的生活起居之中,于是衍生出這樣一款“墨竹鐘”,別具中國式的意境和韻味,推出之后叫好又叫座。
在產品的海報中,寫著“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與產品的正面視圖相襯,頗有中國詩畫融合傳統中“畫含比德意,題詩點畫意”的意味,干凈簡潔又有中國韻味。
畫中的這兩句詩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在此產品之中,以“居”字入手,將竹的概念融入現代日?!凹揖佑闷贰敝?。
竹葉被設計成了指針,巧妙地融入了“畫”中,鐘盤變成了“畫框”與圖案融為一體。
這是中國傳統的“觀物比德”思想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有益應用的實例之一。
(圖1) ?。ǘ┧魑镅岳?
圖2是“上上禪品”的一款盤子設計。
這一個設計創意即是典型的“比興”思想――人生與盤子本是兩不相關的事物,但人的耳朵與盤子的“耳”在形狀上有相似之處,借由民間“耳大有?!钡乃渍Z,便將人耳與人生際遇的關系“比”到耳盤與其承載量的關系之中,于是有了這樣一款“形意兼備”,頗具中國韻味的設計產品。
設計師解釋“大耳有?!碧妆P的寓意,來源于經典的中式傳統耳盤,盤邊有耳,福寓盤中,其寓意不僅僅是大耳有福,而是不斷拓充心靈容量,才能體味豁達人生,這才是真正的福氣――通過比興的手法,設計師將人生的哲理與民間傳統巧妙地與現代產品設計相融合。
?。ㄈ┯|物起情
圖3的“滿月燈”也是來自于意外設計的一款產品,一面市就廣受盛贊,多家網絡創意產品店多次賣斷貨。
這個設計的創意也是起于詩歌,即是運用“興”的手法,用月的意象來營造朦朧詩意,其靈感來源于南朝虞羲的《詠秋月詩》“影麗高臺端,光入長門殿。
初生似玉鉤,裁滿如團扇。
泛濫浮陰來,金波時不見。
儻遇賞心者,照之西園宴。
”中的“初生似玉鉤,裁滿如團扇”二句。
取詩句中的一個“照”字,將“月光”與“燈”的概念相聯系起來,順理成章地完成了這個“比興”聯系,并通過“月”的普遍認同的文化心理,將朦朧的詩意帶進產品之中,真正達到了“意有余”的境界。
(圖4)
五、總結
“比興”之法創意產品設計,重點在于產品的形式―意義―內涵的整體性,它沒有把產品作為特定的工具或功能的載體,而是作為其深層次的文化意義與內涵的“凝結”或“縮影”;在設計語言的表達上,也重在詩意化的表達,即表現為有一定的暗示性與模糊性,重“言外之意”的傳達與個人體悟。
總結上述產品設計的特點與創意構思,我認為“比興”之法用于產品設計的創意重點歸納為以下5點:(1)主題的鮮明性:即設計主題的選取需具有鮮明的特色特征,對各個文化背景下的人都有一定的可識別性及可理解性。
(2)“比興”聯想的自由性和深刻性:即作為聯系的兩個事物外在形式的差異跨度可以很廣(甚至是相差得越多越能有出奇不意的效果),但是一定要在可作“比興”的點上具有深刻的一致性。
(3)寓意的美好性:在表達主題的時候應注重文化傳統中的美好寓意,規避負面的聯想等。
(4)產品形式與主題的契合性:即需考察產品的形式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器材設備工業產品設計淺談建筑結構設計是否可以或適合表達出主題的內涵意義。
(5)產品形式的優美性:對產品外在形態上考量,使用狀態及一般狀態下是否具有美感。
結語
變“中國制造”為“中國設計”是我們這一代工業設計人的集體理想,這種改變的根源并不在于制造技術、加工工藝及水平的提高,而更多的在于思想、自信與文化認同――唯有深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建立對中國文化與創造能力的堅定自信,從內心中認同熱愛我們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地將“文化”外化為“器物”之形式,真正地創立出屬于我們的設計。
我國傳統文化中對于藝術創新的理論浩如煙海,本文中對“比興”之法探討只是一個粗淺的嘗試,希望可以為后來的創意研究者與設計師們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德]雷德侯,
廣東深圳專業安科磁共振產品設計公司互聯網+醫療醫療領域的大變革張總等譯:《萬物》[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2.
2 胡雨霞.《創意思維》[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周山 編.《中國傳統思維方法研究》[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
4吳企明.詩畫融通美:以物比德 [EB/OL].http://www.xiexingcun.com/Classical/20071.html.